小米凭什么上市(上)?
在2011年的某次活动上,笔者曾亲眼见证了二三十名IMT领域记者一起,对小米模式发起了挑战:“小米手机为什么做成了‘期货’?”“是否小米资金链已断?”“你的投资人都了解通信行业吗?”,一个个尖锐问题抛出,总能引来一片窃窃私语。群情忷忷,笔者与雷军距离不到5米,手臂举到发麻却抢不到话筒。
那一年的雷军也还颇有耐心,每个问题都认真作答,最后总是把话题引回小米做手机有多么专注,用户口碑有多么出色这些论点上。
在2018年的5、6月间,类似的一幕又一次重演。只不过提问题的人变成了证监会。这一次,也许是沟通成本太高,雷军和小米不再耐心作答,直接撤回了在A股市场发行CDR的申请。
而当年的小米需要更高的关注度,所以雷军即使受到了没有监管权的记者们不友好的攻击,仍一直紧握话筒。
雷军在发布会现场
2013年12月,雷军在广东电子商务大会上做了《关于互联网思维如何改造传统行业》的演讲,强调“互联网最核心就是七个字: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。
这“七字诀”广为流传,雷军成了国内“互联网思维”的旗手。雷军说:“看不懂的人以为我们是手机公司,看懂一点的人以为我们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,其实都不是,我们是一家品牌公司、文化公司。”(2012,雷军接受《商业周刊》中文版采访)。
人们的关注总是向头部汇集,成为“旗手”以后,小米的品牌形象比当时的真实市场份额要高得多。
在2012年第一季度各款手机关注度的排名中,小米首次上榜即排在第8位,这份榜单上,苹果一骑绝尘,前20名中有8个是诺基亚机型(数据来源: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_2012年Q1)。 2012Q1热门机型PV 占比TOP20
而当时的市场真实销售局面是,三星、诺基亚第一季度的出货量都在8000万台以上,苹果3000万台,中兴、华为都在1000万台以上。小米整个2012年上半年的总出货量为320万台,与许多山寨机相当,同巨头们并不在一个量级。
品牌的价值,在于在告诉用户“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”,它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营造于己有利的气候,气候一旦形成,风就会越刮越大。
在传统市场操作中,创业公司最难的就是第一步认知,必须在还没有多少产品的情况下,让用户知道你是谁,因此往往花费不菲,但小米却轻松地跨过了这一步。以独特价值观为基础的市场认知权力边界,以及对这一边界毫不妥协的坚持,让小米在自身还很弱小的阶段,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影响力。
但是真正让这些认知深入人心,并使得小米比另一些同样具有强大价值观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(比如锤子手机)走得更快的,还得是下一道边界。
【参考资料】
[1]斯坦福大学教授凯瑟琳M艾森哈特(Kathleen M Eisenhardt)《市场建构与边界塑造:初生市场中的创业权力》(北大光华,于鸣译)。 [2]真格基金徐小平老师关于《创业学》的数次谈话。 [3]小米黎万强、洪锋、高自光等合伙人及高管在创业黑马学院的授课笔记。 未完待续……明日同一时间,揭秘继续…… * 本文由黑马会原创,作者九录。让创业不再孤独,提升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,欢迎关注i黑马。 戳“阅读原文”,报名参与↓↓↓ 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