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学习自己能力之外、晦涩抽象的知识?
Pinker认为,借由(来自经验的)类比,将它们串联起来,就能“欺骗大脑”,建立思维装置,帮助我们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。下图就是个很好的说明,由最底层的经验,我们创造比喻(第二层),将比喻叠加(第三层),最后构成复杂的概念。 图片来源:medium-Use 'Metaphorical Scaffolding' to Learn Hard Stuff 这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,在看不见的情况下,一群盲人摸象,试图猜测自己摸的是什么。如果他们能相互沟通,或许就能想象出大象的全貌,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完美的。 如果概念越复杂、越抽象,我们理解起来,就需要叠加更多的比喻,理解起来也就越困难。也许这就是量子力学不好理解的原因,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穴居人没有太大区别,而量子力学离我们身边自然、有形的世界太遥远了。 想象一下,假如刚摸完象的这群盲人,找到一群哑巴,用手语向哑巴形容自己摸到的“大象”,那哑巴想象出的大象,又会是什么面貌? 总的说来,要理解复杂概念,在脑海中构建出概念的楼阁,就需要用上比喻“脚手架”——将比喻叠加起来,直到自己理解复杂概念为止。 具体操作理论讲完了,比喻脚手架在现实当中具体如何运用呢? 在美国物理学期刊上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,研究的是还没成为专业人士的学生,思考方式和教他们的教授有什么分别。 学生如何思考大多数物理专业毕业出来的邪恶生,都跟自己入学时水平相差无几。假如一个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,他们会怎么办?论文中说: 学生在常规的学习之后,知识架构还不完善。他们对专业的理解,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事实和等式,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概念用处不大。如果学生需要解决某个问题,他们通常会识别出问题里出现的结构性特点。然后他们就随便找自己知道的与结构性特点相关的等式,往具体的问题上套。 这就是经典的“按部就班”、“按套路”解决问题的方法,但是只要问题转变形式,换个面貌,他们就解不出来了。 专业物理学家会怎么做?他们会利用比喻脚手架: “物理学家依靠的是质量分析和问题呈现方式(比喻、可视化和直觉),来理解和构造物理过程的数学表达。下图就有好几个功能:1. 总结出一个物理过程最突出的特征,除去其他无关细节的干扰,图有助于理解,在物理上很直观;2.这些图表可以“串联”在一起,从而让物理学对更复杂的过程做质量分析(通过比喻脚手架);3.运用特殊的规则,得到启发,用图表构建对过程的详细数学表达。” 我刚读完这一段的时候,觉得真是酷毙了。物理学家的高深,就在于他们善用比喻脚手架来理解和解决问题:
a为图示,b为数学表达。 就算数学表达你不明白,但图表看起来还是很直观,更容易理解的。 最后的启示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觉得依靠图表和直觉来学习是很“弱”的,这说明我“不够聪明”。但是我错了,我们都只是普通人,所有人都需要借助直觉来理解复杂概念。 比喻脚手架确实是个有效的方法。 我个人非常崇敬的老师每次在讲理论以前,都会举很多例子,让理论变得形象生动。我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,也希望由浅入深。如果你能看到本文的末尾,说明我做的还算不错吧! 我永远不会忘记教授转小说家的Umberto Eco说过的一句话:“只有出版商和记者觉得大众喜欢简单的事物,但大众对简单的事物其实厌烦的很,他们希望受到挑战。“ 文章几乎每段都是物理学家,最后还是借物理学家的光环,升华一下主旨。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·费曼(美国理论物理学家,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,纳米技术之父)曾说: “人类这个物种才刚刚看见曙光,对有些问题摸不透,也合情合理。但是我们的未来还长远着呢,我们的使命就是尽己所能,努力学习,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把知识传递下去。” 编译组出品。编辑:郝鹏程 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