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学习自己能力之外、晦涩抽象的知识?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原标题:如何学习自己能力之外、晦涩抽象的知识? 编者按:专业人士比起大众,到底“高超”在什么地方呢?很多人对于专业人士的印象就是,道理讲起来一套一套的,左一个概念右一个术语,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。但是同样是人,同样的大脑,为何他们“聪明”这么多?或许他们确实“天资聪颖”,但学习的方法也助力不少。本文的作者认为,“比喻”不仅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,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方式之一。搭好比喻的“脚手架”,你想成为博学家也并不难。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“Use 'Metaphorical Scaffolding' to Learn Hard Stuff”的文章。 社会学家、理论物理学家、数学家,光是听到这些词,我们都可能心生敬意。仿佛他们身上有魔术师一样的天分,他们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麻瓜可以理解的,尤其是提到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,人家秒懂,理解起来易如反掌,而我们就被秒杀。 没错,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要聪明,但是如果你认真观察他们学习的过程,就会发现,他们也是凡人。 正如MIT是数学家Gian-Carlo Rota所说,每个数学家都只有几个“把戏”:
其实,深刻睿智的思想家并没有什么魔法,他们是很聪明,但是除此之外,也跟你我一样是凡人,只不过他们手里有几个小把戏。 本文中,我希望解开深度思考的一些谜团。 错误的“湿件”可能光是听到量子物理学和行为神经科学,就足够让有些人觉得头疼了,我们的第一反应,就是这类型知识很难理解。但是这样的学科,本身就是难的,就连业内的专家,也觉得很复杂。 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的,“我觉得,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。” 科学家在面对抽象概念的时候,其实跟你我一样,都会觉得困难。澳大利亚理论物理学家尼尔森在《极端思考》一书中说:
尼尔森所说的“装备”,就是黑客有时候说的“湿件”。 湿件(Wetware)是从”硬件“软件”等计算机用语中衍生出来的,指的是人身上和硬件及软件相等同的元素,尤指中央神经系统和人类大脑,也可以用来制所有生命形式。湿件内的硬件可以有神经元来体现,而神经元的放电次序则表现了其软件属性。 湿件就是人类用来理解时间,与世界交互的装备。 人类其实是个很年轻的物种,从游牧民族祖先决定种植农作物、定居,直到现在,不过传了300代左右。换言之,人类的身体和思维并非为现代生活打造的。像虚拟货币、正交矩阵和星际旅行这样的概念,理解起来可能十分困难。
有些概念很难理解:想象一下,六维空间是什么样子?很难想象?不只是你,大家都觉得很难想象,不管他们是不是学理论物理的。 但是,理论物理学家确实“在六维空间”里思考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 欺骗大脑如果老师会告诉孩子们,进化和现代社会对于大脑的要求是不匹配的,那么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书上有些概念这么难理解。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一点,是在阅读哈佛语言学家Pinker的书《白画布》(The Blank Slate)的时候: 有时候我们迷惘,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进化旨在达到的目的,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使用思维想要达到的目的,是不相匹配的。我们的思维让自己能与现实的某些方面相接触,比如客观存在的物体,动物和其他人,这些是我们的祖先在几百万年来需要面对的。但是,科学和技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我们的“原始”思维自然会感到陌生。 人类思维本不是为解决线性代数、达尔文进化论、奥地利经济学或者基因测序而生的,要解决这些问题,我们需要些特殊的工具:
Pinker在这段话中提到两点,
说到底,就是比喻接着比喻。 上语文课的时候,老师常常提到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,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。”,“时间如白驹过隙。”,再看看成语,心如死灰,面如土色,但比喻不是语文老师、诗人和词作者的专利,我们的语言和生活当中有很多比喻。 事实上,每个人都在使用比喻,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思维工具。 Kevin Simler在文章《诚实和人体》中提到,
简单说来,我们理解某些概念,是建立在对其他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。要理解“爱”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,我们需要像“旅程”、“疯狂”,“战争”等比喻。 但是,仔细想想,我们对爱的理解不能只是空中楼阁,由一大堆比喻交织形成的“大网”吧。这些比喻也是有来源的。 比喻的来源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。 我们唯一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,就是自己身体体验。通过这些体验,我们试图理解艰深、复杂的概念。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,要想象六维空间,肯定不容易。 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