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享单车这一年:半年融资30亿、30家VC/PE入局,资本还可以燃烧多久?
当下的单车大战就像此前的千团大战、百播大战,虽然已是红海,但仍有创业者不断进入。在问及一名成都的创业为何选择共享单车时,他的回答十分耿直:“因为很多投资人再看,所以就进来了,不知道有什么盈利模式。”去年10月,摩拜的投资方之一祥峰投资就表示,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上亿美元级别的入门门槛,这对于新进入的小团队来说,在成本考量上挑战较大。 下一站,合并? 一位共享单车CEO曾向媒体透露,现在全国80%的自行车生产线上出产的都是共享单车。 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平台出现的频率,有限的资源也加剧了行业竞争。传统自行车生产的产能一开始是冗余的,因为共享单车大量资本入局,上游供应链的成本也在上升,如果没有稳定的订单和资金作为靠山,很多公司上游成本降不下来,对团队扩张有影响,而这对于后入局的玩家来说,十分危险。因为拿不到订单或者成本过高,就会被逐渐清出场。 1月16日,ofo对外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智能锁,并首批投放在北京部分地区。同时披露的还有一组数据:ofo连接单车近100万辆,覆盖全国33座城市,拥有用户超1000万,提供出行服务1亿次。还有消息称,个人闲置车辆也可纳入小黄车的体系中。 摩拜方表示公司目标是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,粗略估算,马上将进入第12个城市的摩拜需要上百万辆车。可以想象,后面一段时间内,大街小巷可能会停满颜色各异的共享车。 在投资人孙培麟眼中,他不认为摩拜、ofo会出现类似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情况。“首先,本身产品、解决思路是不一样的;第二,一个城市里投放多少辆自行车是由团队决定的,市场上有无限的单车和空间。未来会有更多VC去追逐这个市场。”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此前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,做出了行业判断:共享单车的竞争壁垒,来自对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,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——数量壁垒,即要让用户方便地看到、感受到和使用到共享单车。他表示,目前ofo已控制了全球40%的产业链,第一阶段的竞争今年年底要有终局,会分出胜负,结果基本上是二八原则。 目前来说,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:用户一小时一元钱的收入;用户交付99-299元押金带来的现金流和资本沉淀;规模足够大后的广告收益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并非只有自行车,在人性、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下并不易革命。共享单车场景也有很多,如旅游、上下班、健身、社交等,随着微信小程序的逐步完善,玩法上还需要探索。 几乎毫无疑问,共享单车行业会在今年洗牌,剩下的可能会在资本的主导下合并。规模、资金、运营是大战胜出的关键。虽然共享单车创业门槛低,但毕竟燃烧了自己,拯救了日渐衰败的自行车行业。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,作者:王珑娟 任倩, 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