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些自媒体能逆风飞扬?我这半年接触和观察的百位内容创业者
跟业界人士沟通交流越多,大家大抵有个共识:在非公众号平台想获得用户留存、用户画像、用户互动实在太难,变现之路并不明晰和通畅,不像国外Facebook、YouTube等平台有清晰明了的游戏规则和确定的收益分成模式。 有业界人士透露,某团队在全网超过 1 亿播放量的视频作品,广告费只有 5 万元;另外, 100 万播放量的非营销广告类视频,获得平台的补贴不到 1 万元,单位均为人民币。这种收入和补贴,很难弥补视频制作所需的高昂成本,也很难让创作者有动力去制作高质量的视频。 也就是说,国内绝大多数多平台分发的内容创业者,目前都忍受着低回报甚至亏损,仍在不断摸索创作及变现之路,下注未来。 有一些头部内容创作机构,凭借资本或资源优势,为了更好获得商业回报,已经多元化布局,向线下开拓,向产业链上下游进军。 而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视频类内容创业者、网红,最近一年来开启“出海”战略,进军Facebook、YouTube、Instagram等国外内容平台。“出海”的障碍包括语言关、文化关等,每一关都在帮那些有能力的内容创业者“消灭”竞争对手。 “出海”能让国外品牌主直观观察这些内容创作机构的能力,而潜在回报也相当诱人——国外品牌垂涎中国这个超大市场和中国消费者超强购买力,它们需要懂中国国情、了解中国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KOL以及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(PGC)来助力品牌宣传和销售转化。 内容创业领域还出现一些明显趋势,比如,用户和广告主变得越来越聪明。 有多位内容创业者认为:那种把用户当作傻白甜收割的自媒体走不远,信任非一日打造,毁掉却只需一篇推文/内容;而品牌主广告主在自媒体投放(社交媒体/数字投放)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,从单一渠道单纯的品牌曝光变成越来越多要求全平台分发、品效合一、数据和转化可追溯可验证。品牌主会在各类投放合作前,仔细研究自媒体(KOL)的调性是否与品牌相符,自媒体的粉丝画像是否精准,原生广告(内容营销)的影响力和转化率在什么水平…… 数字用户的成长,数字技术的成熟,市场环境的变化,让个人IP属性强的自媒体、拥有专业生产内容的机构(团队),更有机会获得用户和广告主的双重青睐。 目前,除了微信公众号外,其他内容平台都宣称拿出 10 亿甚至 100 亿量级的分成补贴来吸引内容创作者。没什么比付出真金白银(前提是这并非口号)更能判断市场供需,从中也可看出各大平台对优质内容的渴望,以及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稀缺。 不知道和菜头十几二十年前在中青论坛、天涯社区、新浪博客创作时,会不会想过“这些平台衰落了,我该不该继续写下去”。从现实来看,他真的是坚持创作,并始终用一种态度、价值观来对待他的每一位读者。 也不知道内容创业者里面,有多少是梦想成为下一代“BAT”的,本文所说的对这些梦想高远者可能不适用。但我想, 2000 多万个微信公众号、数百万其他自媒体账号里面,绝大多数运营者都是把它当成一份既符合自己兴趣特长,回报率也还不错的事业在做。 最后,我想引用上月新榜推文《写给焦虑的内容创业者:专注于用户,好好做内容,你才能活下去》里几段话: 用户和用户需求就在那里,我们甚至无须关注什么红利,只要你在竞争中能比别人跑得快、跑得好,能比别人更真诚而不是更套路地对待用户,就一定更有机会活下去、活得好。焦虑迷茫的内容创业者,也许需要反复重温:
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