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本质上讲是一个皮肉生意
所以我要求,每一个作者在自己写作的领域,要找到 50 个SKU,这样你才能长期持续进行写作。没有 50 个SKU,你写着写着就没东西写了。你就要扩充赛道,增加SKU。 我们最近就在增加赛道,我们有两个编辑,一个是我,带两个人就写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,从互联网的大佬写到金融行业,文化娱乐行业的大佬。另外小周带着两个人去挖亚文化,挖小众的文化消费群体,一个一个去攻陷,每个人都要有 50 个SKU。 做淘宝的有个经验,初期的时候靠爆款,中期靠服务,后期靠供应。 我们做内容的也是一样,初期的时候,你就要集中精力去寻找爆款,如果没有寻找爆款就要不断地试错,不断地换方向,不断地换赛道,不断地换写作手法,不断地换写作题材,找到爆款是初期最重要的事情, 中期,你要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,你能让他在你的店里面待下去,这个东西跟我们读者的关系是在中期的时候,你已经有了初始流量的时候,你要真的非常懂自己的用户,你知道在给谁写作,你不能说你不知道给谁写作,你有过两三篇,或者三四篇 10 万+的经验之后,你知道你的用户爱看什么,他们为什么来你的公众号。 到后期就是靠我说的这个SKU,你能一直坚持写下去,你的对手没东西可写了,写疲了,写臭了,你还能写,你还有话题说。你就赢了。 当然,淘宝做到最后,现在这三个阶段过去了,拼什么?该拼网红了。 最近张大奕去了阿里,雪梨去了微博,去给投资者,去给大V们讲课。现在那些微商导师,电商导师都不管用了,大家都靠一张脸行走江湖。 做内容行业也是一样,内容行业拼到最后,你要给用户提供的,是一张脸。你的编辑部里面要出几个网红。 用户现在已经很难记住一个媒体品牌了,能记住的都是个人。人对于任何一个品类,能记住的品牌就三四个。就算我们非常专业的媒体人,能记住的媒体品牌也不过二三十个。垂直互联网媒体之后,比如我们科技领域的 36 氪、虎嗅、ifanr之后, 2012 年之后没有再增加一个媒体品牌进来了。 但是人的脑子能记住 150 多个人啊,一个新的网红大家还是能记住的。比如现在写互联网新闻的,大家能记住雷建平老师,他写的资讯最快,能记住小晚,她挖到的料最多文笔最好,也能记住一个老编辑,因为我就在用他们的料写段子,我梗多。 当然,这个个人品牌也是你的 SKU 一开始就决定了。比如咪蒙今天不再想打知音的女性用户、学生群体,我突然想走高端人群, 40 岁以上的智力和财政上都属于赢余状态的人,这是不可能的,你的画像完成之后很难去逆转,除非你做一个新的帐号。 你在画用户,用户也在画你,最后通过这种双重画像。你的公众号的价值就得到了最终确认。你能卖什么货是用户画像决定的,你能把货卖多少价钱,卖多少溢价,是你的网红画像决定的。 这两个画像互相强化,最后你的账号从人格设定走向了场景垄断。你的粉丝会不断追着你,经过很漫长的间,比如是半年、一年、两年、三年,你就会完成场景垄断,当他遇到类似的事情,遇到类似的热点,或者遇到类似的情况,他首先会想到老编辑会怎么看。 场景一旦垄断以后,你这个媒体的商业价值就得到固化。你就是所谓的IP了! 到这个时候,你的内容创业就进入成熟期了,就算完成了。再往后,我的经验就不起作用了,我也在摸索和观察。这个行业到现在,也没有新的现象发生,让我能够看到更新的规律。 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点,在整个内容创业,编辑部的建设周期中,从爆款到最终的场景垄断,一定要认识到。内容行业要追求的不是指数型增长,而是线性增长。 我们很多做内容行业的人来自互联网行业,也有很多不是互联网行业的,但是最近两年受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很大。所以做一家内容公司,拿着Facebook、Uber、微信、美团、今日头条的经验来规划自己的公司。 内容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是有本质区别的。内容行业没有互联网行业的社交网络效应,零边际成本效应。内容行业更像是农业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一亩地就能打八百斤稻谷。 你的产量是线性增长的,你要多少产量,就只能投入多少人力,没有任何捷径可走。内容创业的成功是说,突然有一天,你种出来的稻谷变成金子了。但是变成金子了,依然一亩地里面只能八百斤稻谷。 我们都听过那个寓言,会下金蛋母鸡的故事。内容创业者千万不能机会主义,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情。 所以你就看这种图,互联网公司的增长模式和内容公司的增长模式完全不同。就是下面这张图。 创业者要明白,投资人更要明白。很多还不错的媒体,在投资人的忽悠下,不好好去干内容,搞机会主义。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,实际上什么都干不好,最后连自己的老本行都丢掉了。 一次伟大的内容创业,要追求的不是王兴的“既往不恋,纵情向前”,而是要追求和农民一样丰收的喜悦。 感谢上次虎嗅的主编李珉老师,让我见到了高晓松。 高晓松给我们讲了一个概念,对我启发还是挺大的。他说华尔街和好莱坞最大的区别就是,硅谷人人有股份,所以想挣钱就要把公司的估值搞得高高的,这样人人持股都是百万富翁。好莱坞没有 Owner ,都是职业经理人,所以大家想的都是搞大项目,拍大片,把现金流搞得多多的,从导演、制片人到演员,人人都可以分到钱。 我一下子明白了,他过去二十年从来没想做一家很大的公司,哪儿有钱去哪儿,原因在这儿啊。 我不是鼓励大家像高晓松学习,毕竟你们也没这个本钱。高晓松老师是历史进程、个人奋斗,家学渊源完美结合在一起了。 但是我想说的是,大家要想明白这个道理,内容创业是一个比较适合我们的机会,我们也许做不了一个估值很高的公司,但是要凭本事吃饭,就要参与大的项目,不断提升自己或者团队的创作水平。 做游戏的公司,拍电影的公司,做网剧的大IP,广告主策划现象级的互联网营销,其实在这里面有很多机会提供给我们这些创业者。 所以今天为止,中国很多人说创业没有机会了,大局已定,唯独内容行业没有定,但内容行业占整个中国的经济中的份额是比较小的,只有这个领域还是我们这些没什么背景,不是权贵出身家庭的人还有一些机会。 (编辑:海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